铁岭拾遗(47)醉翁楼的来历

分类:铁岭记忆
2023-01-19 14:48 阅读(?)评论(0)
                  醉翁楼的来历
    铁岭古城东门外的龙首山风景秀美,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郊游的好地方,山上的千年古刹慈清寺更是古韵犹存令人流连忘返。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铁岭成为开放商埠,大批的日本人进入铁岭,因垂涎龙首山风景的秀丽,日本人勾连中国官绅在慈清寺内经营了一个“日清俱乐部”,在这里中日官宦赏景设宴、联络感情。
    1912年6月,铁岭的名流商绅借口“籍资联络感情并提倡地方种种公益事宜”,在县署的支持下也在龙首山慈清寺成立了一个俱乐部,起名“共和俱乐部”,将其作为聚会摆宴,吟诗作画的地方。同时,为了与盘踞铁岭的日本人表示“亲善”,俱乐部也经常在寺内搞一些中日恳亲会,邀请日本官绅和驻铁日军的军官来参加。
    因为“中日士绅官商以该地为公共俱乐园,山颠虽有古寺,年久失修,每当中日宴会时,房所时有不足之虞,”双方都感觉慈清寺地方小,有些不够用。 1917年,铁岭县知事陈艺还曾为此事“招集官绅商学各界至龙首山相度地势拟建筑公共宴会房屋一所”,但最终没有结果。
    1919年,廖彭来铁岭任县知事,因“邑龙首山慈清寺院落凋敝房屋坍塌已非一日……各界以龙首山系游人众多之地外国人时在该处宴客”,于是在日本人的赞助下,对“院宇年久失修若不修茸势将倾圯”的慈清寺大兴土木,进行了建筑维修。虽然以后尚能维持俱乐部的活动,但总是觉得,“惟室宇虽宽敞究以……地势低俯,无以极眺观之乐,咸以为憾”。
    时间拖到了1922年,廖彭与日本铁岭领事馆的领事岩村成允开始打起了慈清寺的主意。当时的慈清寺为佛、道齐奉,寺庙正殿为佛殿,山门是道教的“三清观”。两人商议,把山门拆了,将三清观挪到佛殿的西侧耳殿去,然后利用山门这块空地起座楼,这样,俱乐部既有了宽敞的聚会场所,又能登楼远眺,观赏风景,既省事又一举两得。双方一拍即合,正如廖彭自己所说:“适岩村成允君来任是邦领事日益亲善时为雅集杯酒一堂余喜其知音团聚也旋与岩村领事交涉局长朱君伯俞税捐局长秦君岘亭及中外人士倡议集金改修寺门为楼以固俱乐部之基础”。
    廖彭和岩村发起要新筑楼房,工程款项预计约需7000元左右。7月21日下午1时,廖知事招集各界人士在县署开会,目的是为龙山建楼进行募捐。廖知事提出“以十元底百元为顶,想到会诸君必勇于捐助也”,并当场率先捐出小洋200元,“东西储蓄会各捐小洋一百元”。在邑绅曾宪文、吴昆山的赞助、劝捐鼓动下,“各界乐输数千元之巨款一举而集”,很快凑齐了。日本方面,领事岩村应允拿出1000元日本金票,在铁岭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朝鲜银行铁岭支店、满洲制粉株式会社、南满制糖株式会社、满洲织布株式会社、大矢组、恭山洋行等十余家会社、洋行在日领事的动员下也资助了两千多元的日本金票。
    施工开始,商界同仁一致推举曾宪文为督工员,负责山门拆除和大楼修筑的监督。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慈清寺原来的山门三清观被挪走,改建成了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
    楼高30尺,坐北朝南,青砖青瓦楼阁式建筑。大楼面阔三间,一楼中间为山门过道,通往寺院内,东侧房内有窄木梯通往二楼,(从当年照片上看,楼外东山墙外应该还有楼梯通二楼游廊),西侧房一间,二楼为一大厅,没有间隔。二楼南面有室外游廊,宽约4尺,有木制护栏,可凭栏远眺,柴水龙山尽收眼底。图
    酒楼盖起来后,起名为“醉翁楼”。廖彭“以楼房落成特知会日官绅及本邑官绅定于十月一号在龙山举行恳亲会并贺该楼之落成”。在庆祝大会上,“中日官绅各界入会颇众”,一致推举廖知事为俱乐部会长。10月28日重阳节,俱乐部在醉翁楼大摆宴席,还把日本头面人物也都请来了。据《盛京时报》记载:“中日各界与会者约计二百余人下午二句半钟全体拍照三句钟开宴寺中两廊楼下及席棚中均席为之满一时履舄交错拇战(注:划拳)欢呼中日人士无分畛域颇称盛举”。图
    自此后,一直到伪满洲国成立,官绅们是年年在醉翁楼上、慈清寺里置酒设宴、迎来送往。每次活动都“借用三清观之醉翁楼及东西配房”的瓦房六间、二层楼的三间房为活动场所。只是到了冬季天寒地冻时,俱乐部才关门歇业。这里成了不知民间疾苦的达官权贵饮酒品茗,附庸风雅的文人墨客赋诗作画的地方,也成为了中国上层人物巴结日本人,联络感情的场所,将一座本应安宁的佛土净地搞得是乌烟瘴气。
    当时在慈清寺建醉翁楼,很多有识之士颇有微词,认为拆除“三清观”山门是对古迹的破坏。“醉翁楼屹立山颠,有凌空夭矫之势,且山门原系古迹,近虽废除迷信,亦当保留残址,藉为稽考之点缀也。……夫胜迹名山,贵自天然,龙山形势磊落可观,若加以人工粉饰,画蛇添足反形其丑,非同西湖可以浓妆淡抹也。”也有人对酒楼起名“醉翁楼”不以为然,说:“楼名醉翁尤堪发噱,足为名山减色”。图
    1937年伪满铁岭市成立,从营口调来的王德春担任了铁岭市市长,整个城区划归市里管辖。当时的龙首山风景为铁岭八景之冠,又被伪满报纸评为伪满洲国八景之一,但是总感觉慈清寺这个“满洲名刹”,却被专供吃喝玩乐的醉翁楼掩住了古庙的风采,于是有人就提议将它拆除。1938年8月,经过铁岭伪市公署考查后认为,“于民国时代建筑之醉翁楼,专为官民等作宴会之用,实有碍圣地之尊严,更加每于宴会时酒池肉林,呼天唤地猜拳等。颇有将多年圣地佛法胃渎及神圣污损,是以此次铁岭市公署为期将来铁市观光都市之完成及注重该山多年之历史起见,决将山上慈清寺前建设之醉翁楼改称为藏经楼,以保持龙首山悠久历史。此次不仅将楼改称更对于旧醉翁楼官民任何之宴会禁止以付圣地尊严,……并由现在起即时于藏经楼开始三藏经典之收藏等,以合高僧信徒之祟敬。故该署名已向市内各机关通告此旨。十四年余之龙首山醉翁楼名称不但废止,而大吃二喝及拥妓浪乐行为亦随之取消”。
    摘下醉翁楼的匾额,改为了藏经楼,大楼终成为了寺庙的一部分。因二楼尚无经卷闲置着,特地请来北关药王庙的住持我空法师在藏经楼内举行佛法讲演大会,“随时由市民往听”,并且不收任何费用。但是长久空着也不是回事,“该山上住持之僧侣等决定募集大藏经,业经呈准铁岭市公署广行征求中。将来山上藏经楼内收藏多种大藏经后,供日满信徒登山后之阅读。此种大藏经日满文均行征求”。“关于此项日满文大藏经募集办法,决以化缘而努力实施,一方更由日满侧教团尽力协助云”,募集购大藏经的经费预定达到2500元为止。在伪市公署协助下,“管下六区及各分区进行募捐”。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大功告成。1940年5月,据《盛京时报》报道:“龙首山慈清寺旻空和尚煞费苦心,千般筹措,数载工夫,向各处募化发始告成工,奉请日满大藏经数百卷,于昨日在该寺举行奉安式,日满僧道聚集一堂,各首领及各关系者均参加。仪式严肃隆重,实空前未有之盛举”(过去有文章说,大藏经是旻空和尚去日本买回来的,不知有何依据,笔者存疑)。藏经楼总算是名符其实有经卷存放了。但又有谁真正把它当作宝贝呢?据说因保管不善,藏经楼的大藏经后来丢失殆尽,不知所踪。图
    其实当初建醉翁楼,方便的是官绅吃喝玩乐,与日本人推杯换盏,后来改称藏经楼,更是伪政权制造虚假繁荣,愚昧民众,如今都已成为历史,今天的慈清寺、龙首山已成为铁岭人民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最后修改于 2023-01-19 15:34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