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创办《铁岭公报》 说起铁岭古城办报的历史要从日俄战争后开始,1907年10月,居住在铁岭西关的日本人木户作次郎率先发行了《铁岭新闻》,紧接着,日本人鲤江宪治创办了《铁岭商况日报》,但时间不长,这两份报纸就都停刊了。1911年,住在铁岭元町(今繁荣路西段)的日本人西尾信经铁岭领事馆批准获得报纸发行权,8月1日《铁岭时报》创刊,铁岭时报存在的时间比较长,一直到1940年以后。 1913年5月1日,铁岭最早的日、中两种文字的报纸《新铁岭》报创刊,发行人兼主笔叫李春亭,报馆的地点在铁岭城内劝学所胡同。这是一份崇洋媚日的报纸,也是一份短命的报纸,没过半年就完了。1917年11月还有日本人办的《铁岭每日新闻》创刊,时间也不长。这些报纸主要报道内容一般都是当时的“商工农事、政治、经济、宗教、文学、教育、日常杂记事”,还有就是登载一些铁岭的日本领事馆和日本铁岭居留民会的有关新闻,因此上大都是供日本人阅读的报纸。 1923年7月,铁岭诞生了一份中文报纸《铁岭公报》,创办人是铁岭平记大药房的财东张晏平,他当时兼任着大连《泰东日报》铁岭支局(分社)长。《铁岭公报》的适时出现,一是“自奉天施行民治以来当局博采舆论于时”,二是当时任铁岭知事的张勘“具有新的思想”,为了“改旧观而为宣传公令发扬民意力助其事”,才使这张顺应时代潮流的中文报纸能得以顺利发行。《铁岭公报》的办报宗旨说得很明白:“开启民智提倡实业融洽官民鼓吹教育”,办报申请送到省里,经省长批准立案后,就开始了筹备工作。《盛京时报》对报纸即将出版还发了消息:“本邑张君晏平组织之铁岭公报已志本报兹闻该报已组织完竣定于六月十五为出刊之期云”。图 报纸筹备即将完成时突遇大雨,安置印刷设备的车间被雨水冲了,因维修需要时间,只好在《泰东日报》上又登载启事,宣布报纸发行延期,直拖到7月15日才一切安排就绪,《铁岭公报》借用铁岭地方储蓄会布置会场正式举行了开幕式。当天的上午10时,县“知事张光亚税局长秦岘亭警所长陈质夫何典狱长廖叶审检两厅长(铁岭日本领事馆)岩村领事及各机关首领各会长各地祝贺人员百余人完全莅场”。开幕式上,首先由创办人张晏平讲述发刊经过,接着由张知事和日本岩村领事致贺词,然后是各机关、各来宾致祝词,张晏平社长致谢词。最后是参会全体人员合影和会餐。《泰东日报》为此发了有关消息,赞扬《铁岭公报》的创刊是:“开空前之局,为民治之光”。因张晏平也兼任着日本人在东北经营的中文报纸《满洲报》铁岭分社的社长,《满洲报》也为此发了消息:“自国体变更,号称民国,而言论之自由载在约法。故报纸为人民之舌,有监督政府之责,故而西谚有云:新闻记者为无冠之宰相,拿破伦曰:新闻一纸胜如三千毛瑟。兹有铁岭泰东日报分社经理张晏平特行组织铁岭公报,于日前(十五日)已行出刊。”《铁岭公报》为日报,每期为小版八页,开始时每天发行600-700张,主笔叫丁抄乙。《铁岭公报》从办报的思想上、风格上应该与当时的《泰东日报》相似,是一份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报纸,如同《泰东日报》的地方版。 过去曾有文史资料讲,《铁岭公报》是铁岭籍的刘涧躬1923年秋从大连回到铁岭创办的(我也曾引用过),现在看起来是不准确的。刘涧躬原名刘剑公,他曾经是《泰东日报》驻铁岭支局的一名地方记者,在1921年春节的时候,他和张晏平两人还曾合作制作了百余个有关经书子集和新名词的文化灯谜助兴古城灯节。到了4月,铁岭支局在泰东日报上发表一则启事:“本支局访员刘君剑公因外出游学辞去本职现又聘请郑君亚山担任斯职”,刘剑公要出去见见世面。1922年9月,刘剑公重返铁岭,《泰东日报》也为他发了消息,“前泰东日报记者刘剑公氏曾以留学赴京,嗣又改充别差,复愤社会之黑暗,又在汉创复汉报,在京办警钟报,日前业因事返铁岭原籍。按该氏以社会之事业,曾屡受挫折,吾知此次返里,亦必有造社会不浅。”如果说刘剑公与办《铁岭公报》有交集,应该说就是这段时间了。他周游各地办报受挫回到铁岭后,有可能会鼓动张晏平在家乡办报并为他出谋划策。年底,刘剑公又重回大连的《泰东时报》社,至此以后,从1923年1月起到7月《铁岭公报》正式发行,半年多时间里,刘剑公始终以“涧躬”之名在《泰东日报》上发表文章,最初是在报纸的文艺版“刘郎浪墨”栏中发一些文学作品,不长时间,就开始在报纸头版撰写时事政论文章了,且每月都有数篇见报。尤其是在7月(1、6、10、13、14、20、27、29日),8月(3、10、11、17、18、19、22、24、26、31日)都曾连篇累牍在《泰东日报》一版发表文章,从而证明在这一段时间他并未在铁岭。而“铁岭办报蕴酿数月才始告成”,刘剑公没有分身法,泰东日报也不会允许他脚踩两只船,说他在这段时间里在铁岭办报完全是不可能的。但是由于张晏平本身是《泰东日报》地方支局的局长,再加上和刘剑公的老乡关系,在铁岭公报上能看到转载的“涧躬”文章倒是非常可能的。图 《铁岭公报》命运多舛,发行不长时间,因为经费困难,尽管县里和一些团体给予了一些赞助,但还是办了不到一年就停办了。如何善后?据在铁岭义和堂药店干了一辈子的董玉书老人说,张晏平是义和堂老财东张老亭的儿子,靠着这层关系,再加上义和堂在商业宣传方面的需要,报馆的所有印刷机器和铅字全部按原价兑给了义和堂。当初规模不大的义和堂印刷部鸟枪换炮,也成全了《铁岭公报》,以后,张晏平去了哈尔滨,任《泰东日报》驻哈支社社长。 1934年10月,伪满时期的铁岭又有一张名为《铁岭公报》的报纸创刊,它是伪铁岭县公署的机关报,主笔张慕周。社长由日本人本多正担任。本多正是日本岐阜县人,生于1898年11月,1918年在名古屋市立育英学校毕业,第二年4月到了东北,1923年12月任《铁岭时报》记者,后任主笔。此份铁岭公报日刊4页,开始时发行数为1200份。1937年3月,“嗣因该报材料不丰,印刷不良,日为一般人所厌。近来每日出报三四百份,得利不足开销,遂于前日停刊矣。”(摘自《泰东日报》1937。3)。图 这两份报纸虽都称为《铁岭公报》,但发行时间不同,办报人不同,办报方向不同,不要搞错了。
最后修改于 2023-01-03 14:12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铁岭拾遗(46)县立女子师范学校
下一篇:铁岭拾遗(44)古城名医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