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拾遗(7)百年前元宵节

分类:铁岭记忆
2022-04-11 10:14 阅读(?)评论(0)
                 百年前元宵节
    春节过了没几天,就到了正月十五,因为它是一年中第一次月圆之夜,所以这一天称“上元节”。清末民初过年节,供神祭祖诸事均少不了,但上元节不用迎财神了,因为过年时已经接家来了。过上元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吃元宵,在月圆之夜吃元宵,象征阖家团圆,和睦幸福,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因此,上元节也被叫作“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不知别处咋样,百年前铁岭的元宵节可是比过春节还要热闹。除了本邑县公署放假三日停止办公外,各行各业也都闭门歇业,城中民众更是利用短暂的休憩机会,苦中作乐,自发组织起来庆祝佳节,许多平日里见不到的民间游乐活动出现在了街头,如:龙灯、高跷、旱船、秧歌、狮子等。当时的资料曾对这些“百戏散乐”有过介绍:“龙灯:以木或竹作骨外裹以布并绘画做成龙形虚其腹长约三四丈或五六丈不等全体分为十三节或十七节每节下插一木杆内燃灯烛夜间观之全体通明每人分持一木杆往来街市盘旋之舞之如真龙之翻腾跳跃极为美观”;“高跷:俗称‘高脚’,由十余人或二三十人组成之人数愈多愈佳均着彩衣饰以老媪少妇渔翁樵夫等种种形状各人均手持一灯往来市衢婆娑歌舞因均以木杆二枝上横安短木以左右足踏其上缚于踝间而行故名高跷”;“旱船:以木作骨系分两节周围以布制为船形者各以一人或二人饰为少妇形状驾之如坐船上,另有一人或二人扮作划船之人,手持长浆步行于船之前后,作撑船状。每至一处必先盘旋往复作船在水中游行状态,然后再相率唱各种歌曲乞赏,因其类似古人之陆地行舟故名旱船”;“秧歌:其组织情形与高跷略同惟足踝不缚木杆耳至其所以名为秧歌者大概其所唱之歌类似南方耕种稻田农夫在稻田插秧时所唱,沿街逐户每随乐器节奏而作进退抑扬,跳舞歌唱,范成大(注:南宋诗人)诗云‘轻薄行歌过 颠狂社舞呈’”(注:秧歌今天还能见到,但只是舞而不唱了。);“狮子:以木或竹作骨以麻为毛做成狮子形者二一大一小各由二人驾之一人为首一人为尾作狮子之跳舞另由一人手持红球抛之作招致之状使其往来腾跃有类活狮……”。“铁邑为通商巨埠富庶甲他处历届元宵佳节灯火辉煌铙鼓喧天并施放新奇花炮以争奢斗靡逛灯之人十分拥挤加之各种龙灯旱船狮子太平歌等游戏填街塞巷甚是热闹”,舞长龙、跑旱船、耍狮子、踩高跷、扭起大秧歌,满城张灯结彩,将铁岭城过年的喜庆又推向新的高潮。
    人们除了娱乐活动和吃元宵外,还要举办灯会,赏灯。据说元宵灯会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说是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而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一定要点灯。因此有的时候,元宵节也叫作“灯节”。灯会的历史悠久,有关灯节的诗词也很多,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等都脍炙人口。
    在铁岭,“十五日夜为元宵令节邑内外市面如火树银花气象为之一新他如锣鼓喧天男妇老幼纷至沓来东门洞内为之拥塞”夜晚时分,各家店铺点亮各种样式的大型纱灯,上面写着吉祥话、俏皮话,有的写着灯谜,绘着彩画,“此画皆系工笔而美妙传真,”
,还有的人会做格外别致的冰灯,“东大街一带商号所扎之冰灯城内一带之花灯都皆绚烂可观”。“晚间六时起八时止乃燃各种彩灯鞭炮放花击鼓演剧以贺节枚红烛照天爆竹凌云大有不夜城之势”。
    倒退100年,1922年的元宵节,正月十四晚就开始瑞雪纷飞,但人们操办秧歌等活动的热情胜过往年,据当时的报纸报道,“南关果子园操办秧歌一伙夜间各人手持之灯式颇觉新奇东关小桥街同乐澡堂亦操办秧歌一伙喇叭系由乐亭雇来者鼓吹非常好听其他平康里双月班之高跷山东人所组织之秧歌及龙灯陆地行船等亦均有可观者”;“灯之花样翻新者当以本邑各丝房为最其中之最壮观瞻者东关属天德亨城里以万源永永庆生德盛洋行为最”,“如奇异花草历朝之事实无不绘制于灯间”;各大商号与大户人家都备置了鞭炮,“东关铁集钱庄大成东丝房同春堂药局城里永庆东丝房均放花炮而燃放最多者以同春堂为最一时光怪陆离颇极其盛其次者为大成东样数新奇”,“于八钟放起观者莫不称赞”。报纸寥寥数笔,写出了百年前元宵节铁岭古城五光十色、火树银花的热闹景象。
    民间“十五十六走百病”之说相传已久,正好借此佳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逛街赏灯,“街上往来人等肓摩毂击填街塞巷东关大街因放花炮观者益众甚至单人不能通行东门里因永庆东放花行人亦不能通过”,“观灯者盛过客岁倍余”。不夜古城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和未来的憧憬。
  最后修改于 2022-04-11 10:18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