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拾遗(6)老铁岭的年

分类:铁岭记忆
2022-04-03 14:17 阅读(?)评论(0)
                老铁岭的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清末民初,作为省北第一大商埠的铁岭古城迎来一年一度的农(阴)历新年。
    过去,中国的老百姓一直将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视为“新年”。民国成立后,历法采用公历,将每年公历的一月一日定为“新年”,原来的农历新年更名为春节,但老百姓祖祖辈辈过旧历年的习惯已成自然,“虽民国改行阳历不过政界于表面上阳为奉行于实际上人民仍过阴历新年”,而且“本邑习俗多半趋重旧历新年而视阳历年则淡如也”,因此上,不管它叫春节还是叫“旧历年”,铁岭人仍照过不误。
   “小孩小孩不用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喝了腊八粥,年就近了。一进腊月,各家各户就开始张罗过年了,杀猪宰羊,忙着采购鸡、鱼、菜蔬、各种年货。当时的铁岭,“年节各商号自旧历十一月起均高悬卖神纸红货俱全招牌,街市大小床摊星罗棋布,有出售神纸者、有出售各种食物者,不胜枚举。乡民购买,肩荷车载,人声嘈杂,街市热闹非常。此外久已冷落之大小丝房(注:布匹百货店)顿现应接不暇之势,民众购买者街为之塞。”一首民谣形象地道出了过年的忙碌:(腊月)二十三糖瓜粘(祭灶,灶王爷上天日,据传说,灶王奉玉帝之命,长驻各家,凡一家之中所言所行都在这一天上天庭向玉帝汇报,怕灶王上天说坏话,买些用黄米和麦芽制成的粘粘的灶糖,粘住灶王的嘴。);二十四扫房子(打扫卫生);二十五磨豆腐(水豆腐、豆腐脑、豆腐块、冻豆腐,一直吃到出正月。);二十六杀年猪(白肉血肠饱餐一顿,再吃肉要等三十儿除夕了。);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夜晚熬一宿。
   除了预备过年的吃喝,家家要打扫卫生,将屋里、院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俗曰扫尘。据说房檐下的冰溜子不能动,“檐雪不能扫,留映寒窗白”,更多了一种意境。 过年与平日不同,为了喜庆,屋内少不了要贴几张新年画的,如“年年有余”、“吉祥如意”、“堆金积玉”、“富贵满门”等,企盼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顺利。商贩为迎合民众的心理,在铁岭东关小桥子南、高台庙前和城里关帝庙前的街市热闹处开设了画棚卖画,购买者、观赏者十分踊跃。除了买年画,在门上贴春联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过年时,街面上代人现写春联、售卖春联的生意也特别的好。铺开喜庆的红纸,饱蘸浓墨,书写着:四时吉庆、五福临门;出门见喜、进门得财;天增福禄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一和二气三阳泰、四时五福六合春等吉祥对句,到了除夕前一两天,除了门上要贴上春联,就连家里的马厩、井沿也会贴上: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井泉龙王、滋润群生的对联,有的还会在器具上贴上“福”字。
    要过年了,除商家忙得不可开交外,各行各业也都不消停。“本邑西关清乐茶园坤伶等亦循俗于今昨两日纷纷往各机关叩节以便邀赏”,就连大小平康里的妓女们也都打扮的花枝招展,成群结队往各机关商号拜年,希望在过年期间多多照顾她们的生意。讨要欠账的工、商各家的掌柜、伙计也四处奔走,争取在年底前把欠账要回来,“讨债声闹穷声不绝于耳”。
    官府按照昔日的规矩,过了腊月二十三,县里的“大小衙门均行封印之礼,封印后,各衙门即不甚视事,遇重要事件仍行办理,但不到开印之日不准用印,惟于封印之前先印空白公事纸若干张,以备临时办公之用。各衙门均有送年礼之忙碌,至除夕皆悬灯结彩以点缀新年。元旦日,各属员吏役等均与本上司叩年喜,文武官员先后赴各衙门叩年喜拜年,过正月二十三方开印视事。”
   “年三十”到了,这是旧历年最后的一晚,又称“除夕”,辞旧迎新的“过年”正式开始。家家悬灯结彩、张挂神像,一家男女老少穿着整齐,共同祭拜祖先(一般平民多于年节时供奉宗谱),吃团圆饭,这一晚照例是不能睡的,称之为“守岁”。此时此刻,有的人包饺子、有的人聊大天、还有的在打牌消磨时间,等待着夜半子时的到来。
据说除夕晚上的讲究还是很多的,如:一,不许黑夜外出,因诸神下界,怕有冲撞;二,不许吵架拌嘴,以求一年和顺;三,不许说不吉祥的话,多说好话,以图顺利;四,脏水不往外倾倒,扫地时要从外往里扫,意思是千万别把财宝泼出去、扫出去;五,洗脚、洗脸,穿新衣、新鞋以示庆祝。总之,新年伊始,图个吉利罢了。
   子时一过,新年元旦来临,大家小户焚香门外,争先恐后燃放鞭炮,喜迎财神爷。接过财神后,饺子下锅,因饺子的形状像元宝,所以,此时的饺子叫“元宝汤”。随后,晚辈向长辈拜年,跪拜叩头后,每个小孩都会收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
   祭拜完天地神祗,出迎过财喜贵诸神,天也亮了。据旧报记载:“到了正月初一,俗语叫做大年初一,出门拜年,历访各亲戚朋友宗族处叩拜。年纪大的老年人在家留守坐镇,以便应酬来客,出门拜年的人一出家门便照着财神所在的方向走去,例如,财神在正南,所要去的地方都是正北,只好先往正南走出很远,然后折回转向正北谓之迎财神也。年青的人手内持香,见着小庙就要插香叩头,以示不怠慢诸神仙,沿途放高升炮以示吉利,到了某家,照老规矩先在祖龛前跪下叩头,没有供奉的向财神叩头,不供财神的,便向灶君叩头,倘若遇着信教的人家,向老年长者叩头,讲究一些的人家会在地上铺上叩头席(五尺见方)席上铺上红毡,次一点儿的只是席子一领,再次便是旧麻袋、破口袋了,有的就在黄土平地上。年青位低的叩完头,屁股还未沾上炕沿,便得告辞了。有些身份的、年岁较长的便要请到客室品茶吸烟,闲谈一番,恭敬送出家门。”(摘自《盛京时报》)元旦日到邻居、朋友、亲戚家道贺拜年,相见时双方鞠躬(也有两手高拱,身子略弯,打躬作揖的),说上几句“见面发财、新年大喜等”吉祥客套话,“除夕接神辞岁元日之迎喜拜年满街中之熙来攘往者皆是”。
   该接的接到了,该拜的拜完了,以后的日子就是相互聚会,或吃或赌,休闲娱乐了。“各界人员无所事事多半涉足戏园以资娱乐本邑西关清乐茶园每日颇热闹”。白天,街上的秧歌、龙灯、跑旱船、舞狮子、太平车、高跷会等一拨接着一拨。在铁岭城内,商务会消防队的旱船、狮子;南关回民的龙灯;西关清乐茶园的太平车及成衣、画匠同乐会的秧歌队非常有名,年年引导游行,观看的“商民则燃放鞭炮以示欢迎”。“夜里彩灯互照,锣鼓齐鸣,秧歌演唱,银花齐飞,红男绿女别有一番热闹”。“广裕街平康里及三道街各等妓馆均于旧正三日开张,民众莫不三五成群结队赴各妓馆猎艳,而妓女迎张送李忙碌非常”“初六日为商家照例开市之期是日早四点钟起至八点钟止鞭炮之声隆隆然各行商家悬灯结彩彼此互相往来贺喜尚无关闭之家一时欢天喜地人声鼎沸甚盛事”,商家开市,大街小巷就更加热闹了。铁岭古城百工休业、万民同欢,新年成了喜庆的代名词。
    伪满洲国成立后,东北人民苦难加深,尽管年年过新年,爆竹之声不绝于耳,市民拜年依旧说声:恭喜发财,但百姓生活已是饥寒交迫。到了年下,“北门外菜市鱼市,江鱼堆积如山,价格亦贱,但买者甚稀,鱼商暗自叫苦”;“年关追债,债户东躲西藏,债主恶迫索债,有起口角者甚至言语不合动武者,比比皆是。”;“铁岭宣告倒闭之商号据商务会调查,已达数十家,大半入不敷出,市面岌岌可危”;“贫民乞丐虽有庇寒所收容,但该等仍欲乞讨,逐户索钱及食物,接踵不绝;“因各农村皆喊无钱之声,是以来城者极少,较其他各年减少乡民六成。”“商号频忙,百物奇昂,大涨特涨使贫民向隅之叹”等消息常见诸于各报端。
    1942年,伪满已是穷途末路,“年来经济统制物资缺乏市民生必品固觉困难,尤以八年度市民食用之豆油竟极度缺乏,民食上固较前不甚充裕,……故莫不力求忍耐,循规蹈矩听候配给”,《泰东日报》记载:铁岭城“春节用元米吉豆已开始配给,元米每人为一斤,高梁米每人半斤,吉豆每人三斤。”百姓辛勤劳作了一年,想欢欢喜喜过个年,吃一顿舒心的饱饭都成了奢望。
  最后修改于 2022-04-03 14:18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