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慈清寺里少了一棵松 辽北名胜慈清寺,始建于唐代,原名秀峰寺,明代改水潮寺,明末清初更名慈清寺。因正殿曾供奉三位道教中至高无上的神灵: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老君,被世人称为道教“三清”,所以慈清寺也叫过三清观。以后,寺庙佛、道供祀,正殿为佛殿,慈清寺山门作了三清观。 慈清寺为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有正殿和东西配殿,庙前有石狮和碑亭。1921年寺庙山门改建为一座二层小楼,起名“醉翁楼”,后改“藏经楼”(三清观移至正殿西侧)。经过历朝历代的维护整修,慈清寺虽经千年风雨仍保存完好,成为今天辽北游览的胜地。 穿过醉翁楼走进慈清寺小四合院,院内青砖铺地,在通向正殿的甬道右侧植有一棵据说超过四百年的古松,它是院中唯一的一棵树,枝干盘曲、遒劲挺拔,虽历尽沧桑,仍生机盎然,郁郁葱葱,给环境幽静的小院增色不少。 按照常理,在甬道左侧相对应的位置上应该也有一棵古树才是。《铁岭龙首山志》中记载的《龙首山感怀》诗中就曾有过“双松岁岁阅人多”的诗句,究竟有没有这棵树存在呢? 偶然间,我在一本老杂志中找到了答案。这是一本1933年出版的杂志,杂志的名字叫《黄沙半月刊》,杂志中刊载了一张照片--一位不知名的游客在慈清寺院内松树下的留影。从照片上看,这棵树所处的位置恰好是院中另一棵树应在的地方。而且从树的形状上看,与现存的古松完全不同,它的树干那时已有一人多高了,不像现在余下的这棵树,没长多高就分叉了。肯定的说,这正是小院中消失的另一棵古松树。杂志老照片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也为慈清寺中原来确有两棵古松提供了可信的证明, 慈清寺的古松在风雨中成长,阅尽民间饥苦,它的名字也曾上过旧时代的报纸。据1925年的《泰东日报》报道:“在邑东龙首山慈清寺院内松下发现一自缢者及经人灌救复行苏醒未至毙命”,树木有情也会痛恨那人吃人的社会。 时光荏苒,转眼几十年过去,扎根寺院多年,生长旺盛的一棵古松不知何时就不见了。一位曾在纸袋厂工作过的的老同志跟我说:“1956年,我的舅舅在慈清寺里开小卖部,我曾在寺里住过一个多月,那时候,院里的空场上摆放有一个乒乓球台,我还打过乒乓球,有的时候,乒乓球会落到树上,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院中有两棵树。” 据说这数百年前的古松是在二十世纪中后期枯死的,真是很可惜,但是不是也有些蹊跷呢?
最后修改于 2022-04-18 16:10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铁岭拾遗(9)“小桥子”的来历
下一篇:铁岭拾遗(7)百年前元宵节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