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伪满施行配给制 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为了保障军事行动的后勤供应,伪满洲国与日本人沆瀣一气在农村推行“粮谷出荷”制度,以极低的价格、以极其野蛮的方式强制征购农民手中的粮食,将农民赖以生存的口粮甚至种子都搜刮殆尽。图 在城镇里,伪满政权实行“粮食配给”制度,将大米、白面、大豆定为甲类粮,把高粱、玉米、小米等杂粮定为乙类粮,并规定:甲类(细粮)粮除了运往日本本土外,在东北只供应日本军队和日本侨民,而乙类(粗粮)配给中国人食用。1939年6月实行大米配给制后,一旦发现中国人吃大米那就是犯了经济罪,成了“经济犯”,会被抓进监狱或出劳工。1939年12月 伪满又开始实行面粉专卖制度,对小麦的购买加工、销售进行全面统制。面粉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成了奢侈品,只能在过节时才少量配给,而且由于面粉紧缺,面粉中还掺入10%到15%的高粱面、玉米面等杂面。 除了粮食要配给,后来就连食糖、毛巾、肥皂、纸烟、火柴、煤油、食盐、茶叶、棉线等基本生活必需品都因为短缺也开始实行配给了,为此伪满发给老百姓每户一本“通账”(购物本),生活必需品都要凭本按户按人供应,百姓生活举步维艰。图 当时的《泰东日报》《大同报》《盛京时报》等报纸中记录了不少有关铁岭古城人民在配给制下的生活,现将它转录出来,让我们对此更加有所了解: 1939年末,铁岭“正当新年临头并旧年迫近之际,不知何故市内之火柴及煤油又忽告缺乏。十二月三十日市内各商号分售煤油,市民争先购买。……此外烟卷较前更缺乏极点”。另外,“本市绵丝布组合对布类向市民配给,迭行改善。然依户口分配虽公允,又感过少,平均每人仅得数寸。……则以配给票并抽签方法之。” 1940年,“自春节后,百物又缺则又昂腾不已,尤以近来民食重要之秫米文化米、苞米面等均有飞腾之势,市民闻讯争先买积,恐慌之至。”平日里百姓根本吃不到豆 油,“市内对于纸烟火柴煤油之饥荒尚未解决而豆油又继之缺乏,乡间困难甚于市内”。中秋节到了,“油既所存无多,不得已乃改用配给票制度,每人配给二两”。这二两豆油吃完不知何时再有。11月,天泠的滴水成冰,百姓家中生煤炉取暖,可是每一户居民却只供应烧煤500斤,而且是那不爱起火,燃烧困难的次煤,商民叫苦不迭。不仅如此,就连市民取暖所必需的炉筒子也要由商工公会配给。 1941年,全铁岭豆油紧缺,“自旧历新年配给一次,迄今又逾三月之久未经配给,所以全境市民现下均没有该项必需品食用。城内富豪之家多以猪肉替代,而贫穷之户即完全无油类以佐餐,市民渴望赶速配给。”除了豆油,铁岭街面上也已经见不到食盐了 ,“据闻食盐亦有改配给制度之说,但目下食用求之甚难”。当时开原、西丰、昌图县的食盐都已经实行配给了。9月,铁岭除了火柴开始通账配给外,就连买一双胶皮鞋都要凭本供应,整个古城只配给5000双,平均一家一双都不够。在西丰县要想买到一双胶鞋就更难了,除了要等待配给,还必须以旧换新才行,所以报纸上还提醒大家:“日后对于旧胶皮鞋千万保存,勿任意损废遗失,以便享受配给之利益”。10月,要准备过冬了,“所有全市六万市民需用采暖必需品,即为煤炉、烟筒、石炭(煤)三项,烟筒近即正式配给,以旧烟筒引换制,煤炉随意申领,……石炭亦按通账购领。”到了年底时,“豆油以及麦粉缺乏已久,一般市民只有徒唤奈何耳。查满人市民日用食品只求每日高梁米饭、大咸菜充足即可,然无食盐,则咸菜何以求得。近来豆油滴点难求,同时乃已不缺乏食盐则竟迄多日未配给。”老百姓高梁米饭大咸菜的生活都很难满足。火柴图 1942年,春节到了,百姓要办年货,“市公署配给委员会现以旧历年临迩欲配给物品,均于二月五日起至十五日止,小麦粉每人二斤、烧酒每成年人三斤、猪肉每人一斤、洋腊每户一包。”据报道:铁岭“本市日前实行配给以来男女老幼不胜奔忙之苦领米者人山人海,道路为之阻塞,实感拥挤,强而有力者争先排入队中,而后列者稍有盼望,一听‘没有了,明天放’各瞪目懊丧而散,幸有煎饼维持得免饥饿”。5月,“实行第二次胶皮鞋配给”。6月,伪市公署经济股向市民及各校学生分配背心,“时至盛夏颇为需要,无不欢欣,可谓福音。”7月,配给市民每人一斤食盐。铁岭市民去年使用的通帐,今年还要换新,“市署门前人山人海颇感拥挤,凡通帐到手者即认为得护身符”。 1943年,3月30日 伪满兴农部、治安部“为谋长期战下国民保健之维持及对重要产业之重点的配给起见”,联合发布《关于饭用米谷配给要纲之件》,同时在伪满各城市实行新的粮食配给制度,规定按年龄大小进行口粮分配。要纲规定:1-2岁每月配给粮食3公斤、3-6岁3公斤、7-10岁8公斤、11-25岁12公斤、26-40岁11公斤、41-60岁10公斤、61岁以上9公斤。每人每月供给的口粮包括高粱米、玉米面和部分杂豆。再以后随着粮食的紧张,粗粮也都吃不上了,有时只能吃到被人们称作“混和面”的“高梁苞米食料代用品”。据《泰东日报》报道,康德制粉会社铁岭工场就负责代用品的加工。日 伪通过压缩百姓口粮,减少供应,疯狂掠夺更多的粮食。 1944年,《盛京时报》记:“满洲电业铁岭营业所鉴于灯泡为决战下极重要军需材料,……为谋昂扬此等重要物资之节约并资源之爱护,及电力消费之合理化,以期完成节约报国、迈进增强战力之途,决定由一月十五日开始实行新旧交换之灯泡配给制度”,一年可领一回。…… 读到的旧报纸有限,所转载的消息也很简略,但很真实,配给制让我们从一个侧面切实感受到了伪满时期铁岭百姓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而伪满洲国的垮台也必然成为历史的选择。
最后修改于 2023-02-20 21:36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铁岭拾遗(51)伪满国立铁岭种马场
下一篇:铁岭拾遗(49)短命的辽河木桥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