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短命的辽河木桥 蜿蜒辽河水由北而来绕铁岭城而过。百年前,宽阔的江面上万帆竞渡、百舸争流,货物运输繁荣了东北的商业。 但是,有利也有弊,若想从铁岭城往西去法库、康平县就会受到辽河的阻隔。不论人、车都要靠渡船摆渡才能过河。当时离古城最近的辽河渡口有两处,一在城西的马蓬沟码头,一在城北,距柴河与辽河交汇处不远、人称“双叉口”的地方。“这里是养马堡及李家屯之间重要渡口,自事变以来,此渡口为铁法康三县交通之要道。”每年的4月,辽河冰化,船渡开始,船夫驾驭渡船往来两岸。伪满初期,双叉口渡口有大船两只、小船一只,船夫18人负责摆渡。行人坐小船过河,大船载马车、汽车渡河,都是要收摆渡钱的。图 1933年成立的“铁法长途汽车公司”每天专跑铁岭与法库间的往返客运。客车经过辽河时,车上的乘客都要下车坐渡船过河,车上渡船,过河后旅客再重新上车前行。若是赶上阴雨连绵、河水大涨,河面水宽又增千米,虽然岸边高坡处有一座小小的龙王庙护佑,摆渡船也不敢载汽车过河,只能“城内用汽车将客人送与至河东岸河西岸只备汽车载乘”,人坐小船过河后再上河西岸等待的车。不听劝阻,冒然过河,淹死人和大车骡马的事情也见过报载。虽过了“立冬”节气,“柴河已结冰三寸许早晚行人可履冰以渡惟辽河水深所结之冰均成排成块上下泛滥……河西一带粮草车辆均不能进城须俟封河后方可通行无阻”,一年年周而复始,来来往往极不方便。 1935年,伪铁岭县公署县长赵骏第提议组织辽河架桥促进运动。9月26日,县公署与日本铁岭工商会联合在满铁俱乐部召开建桥发起人大会,参加会议的有70余人。会议决定成立“铁岭辽河架桥期成同盟会”,选出委员二十名,日本铁岭工商会长纪藤义野担任会长。10月2日,伪奉天省民政厅土木课课长楠田谦三会同纪藤会长视察辽河架桥现场,经伪满民政部特派土木司人员来铁考察了一番,最终决定选址在辽河“双叉口”下游建桥(注:“双叉口”为柴河汇入辽河处),预计建桥工程费70000元,其中除了伪国府民政部补助35000元外,其余的由县署安排给县农(农务会)、商(商会)、市(市民委员会)三会募集30000元,本县的日本商会负担5000元。工程由伪满国都建设局负责与县里各代表签订合同,河水解冻后即开工建桥,竣工时间订在7月15日。1936年3月25日,木桥举行开工式,参加典礼的除了日“满”各机关的头头和全体职员外,到场祝贺的还有奉天警务厅三谷厅长、沈阳县署内务局吕局长、新京伪满民政部土木司陆路科科长等。 大桥全部以木料制成,全长约150米,由日本长谷川工务所施工。竣工时间比计划晚了一些,1936年9月才全部完成。19日冒着小雨,县公署在桥旁举行了开桥典礼,参加的有“奉天圆部司令官、竹内总务厅长、王市长新京等各地日满要人,法库康平沈阳新民参事官等共五十余名咸来参加,当地日满官绅约三百余名亦均参与。首由赵县长致词开会,于十一时特始行摄影散会”。(《盛京时报》)因为这座木桥建在“双叉口”旁,就将此桥命名为“双安桥”,祈盼木桥在辽、柴两河相会下平平安安,并将“双叉口”更名“双安沟”。图 让人想不到的是,木桥通行没到5天,就因连下了两天大雨,河水暴涨,竟将新桥冲坏了数空。城里迷信鬼神的人说是因为“开桥之日未祭河神”造成的,其实是工程设计有问题,低估了河水暴涨后的威力,施工质量太差。经县里与长谷川工务所交涉,长谷组只得返工补修,虽然重新修补后,双安桥能勉强使用,但仍然不敢轻易让载重汽车上桥通行,县公署只好命令辽河水上警察署派人上桥严格检查和监视汽车、马车的载重量,决不允许超载超重。1938年9月,伪铁岭县公署以预备补修双安桥为理由,派人上桥征收车辆过桥费。规定客货汽车每车收费4角、马车1角5分、手推车5分、人力车5分,每日收款约有三四十元。过桥费的收取引起了商民的不满,认为当初建桥时,市内的市民及城边有地的村民都曾摊派过建桥款,现在竟不能自由通行,实在没有道理,结果收费不到一个月就被迫取消了。 因为木桥桥面距河面不太高,每年发大水时,都会由于波浪的冲击、上游飘浮物的撞击对木桥构成威胁。有时飘浮物还会缠绕在木桥桩上,阻住了水流,为了打捞它,还曾经淹死过船工。双安桥是年年损坏年年修,到了1941年,一场大水过后,双安桥终“又告倾塌”,“全长一百五十米长,今则已半数破坏,同时所破坏之处桥梁桥柱完全随波浪远漂无踪矣。……除另新修筑外而无他途。”,从此以后数年,铁岭到法库的“交通唯赖船只”摆渡了。(《泰东日报》) 双安木桥命不长,知道的人也少,如留心的话,十多年前还能见到木桥的残桩。图
最后修改于 2023-02-13 14:32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铁岭拾遗(50)伪满施行配给制
下一篇:铁岭拾遗(48)抗日武装夜袭铁岭城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