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古城拾遗:太阳庙和刘老道

分类:铁岭记忆
2023-07-26 17:20 阅读(?)评论(0)
            太阳庙和刘老道
  据刘伟华1938年著《铁岭龙首山志》记载:龙首山北小岭子岗上,原有紧密相接的两座小庙,不细看还以为是一座庙呢。两座小庙高八尺,宽丈余,分别名曰太阳庙、太阴庙。两小庙建于何年月不详(有说建于清咸丰年间),因为其小,在民国四年和二十年的《铁岭县志》中均不见记载。1916年的《盛京时报》曾提到过那年天寒地冻之际,太阴庙内病毙无名乞丐一名,经警察检视,系因“吗啡毒发身死”,草草掩埋了事,可知小庙那时是无人照看的。图
  小庙坡下原是铁岭人过柴河往东、往北的必经近路,人称“小岭子”,虽是东来西往的常走之道,但因怪石嶙峋也不是那么好走。1909年《盛京时报》曾记载:“东关小岭子地属通衢奈以岭甚高峻上下坡遂均被重车轧坏高低不平往往因车翻而伤人命”,因此上县巡警局常派有苦力修整。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铁岭出了个知名的道士,法名刘信一,法号一清,人称刘老道,本邑景荒地人(今属调兵山市晓南镇刘荒地村)。他入道较晚,“幼而业农四十一岁蓄发为道人持戒律甚严不但茹素而且淡食凡盐类亦屏绝不食云游五六年来城在邑之东关小岭子僦屋而居”。
  据说刘信一属道教中的全真龙门派,曾在铁岭圆通观出家,按照龙门派的辈分排序:道德通玄静 真常守太清 一阳来复本 合教永圆明 至理宗诚信 崇高嗣法兴……算起来,刘信一应为第二十五代传人。上世纪十年代,圆通观的主持是吴诚志(二十四代传人),到了三十年代,圆通观的主持是罗崇礼(二十六代传人),按说龙门派要求道士出家后必须住宫观,为什么刘信一不住圆通观(或任主持)而在小岭子租房独住,不得而知。当时“东关龙首山下小岭子为邑东各村屯往来必经之路,其岭东面巨石陡起逼仄而峻,车马往来脱辐伤人之事时有所闻。民国十五年春,刘道士只身修治,虽狂风炎日工作不懈,经年竣事将中间巨石铲除净尽,远近之人无不鉴其诚而感其德,如刘道士者可谓好善不倦而具移山之力矣。”此事不仅记载在民国《铁岭县志》)上,以后的大连《泰东日报》也夸奖他:“数年苦工,自行修补,以便交通,完成后行于该地者无不颂。”
  除了修路外,“道人刘信一每逢庙会或演剧,凡稠人麕集之处则施茶水,又亲率石工修补白塔寺,又修筑北城墙外行车之石桥三座。民国二十年又修筑西关李猪店门东南水沟上石桥一座,同年,又施舍一区六区七区各村要路水沟上大跳板桥十二处。(伪)大同二年,又修西关铁道门内外通车大石桥二座及南门外并警察第九分局下坎处通车石桥二座,以上石桥木桥共二十座,总需大洋约二千块。……道人自食其力而外,且以己力利人,且乐与人为善。”刘老道全心全意做慈善,在铁岭名声很大,不仅得到县署的肯定,铁岭百姓也都称其刘善人。
  “民国十四年冬因郭松龄之乱道途隔绝凡北去南旋之难民咸萃于此县知事高公乃涛募款二千余元购粮一百余石借西关营部空房设立粥场……从此每至冬季贫民视为常例”,由于“街市中之乞儿贫民身无完衣腹无饱食处此雪地冰天呼寒呼饥实难度命其不死于冻馁者几希”,从1925年起,铁岭每年冬季开设粥厂以救济贫民。后来奉天省府也通令各县署,“谓关里各县年来迭遭兵燹嗷嗷待哺之难民纷纷来东省谋生现在各县难民甚伙极应维持难民生活仰各县知事迅速筹备粥锅可由地方士绅募款不足时由公益款项下拨补”。刘信一“又于民国十五年至十八年冬季,在本城粥厂施舍咸菜”,为施粥济民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民国十九年(1930年)12月,县里的红万字会铁岭分会“设立粥厂,每日上午自七时起--下午自二时起共施二次,前往领粥者接踵而至。”或许刘信一此时有了些许积蓄,他也向县政府提出自己设立粥厂救济市内贫民。当时的铁岭县“红十字分会以事关慈善不甘落后……呈请县政府欲与刘道士合资设粥厂,所有一功用费均由红十字会及道士刘信一均摊”。经县里批准,同意两家在商会粮市场合作开粥场,当时的《东三省民报》以“德不孤必有邻 刘道士设粥厂 红十字会加入”为题作了报道。第二年冬天,“道人刘信一及红十字会等慈善机关鉴于目下天寒地冷一般穷民无处求谋衣食”,依旧在北关粮市场设立粥厂救济贫民,并且还提前张贴了开办粥厂的布告欢迎贫民前来。施办粥场,刘信一身先士卒,“亲自率工操作,不辞劳苦”,在“各慈善家自由捐助”下,粥厂“每日按两次舍粥,粥飯洁净,食粥者不下二百五十余人”,粥厂每次都开办到下一年的3、4月份天暖和了才宣告结束。刘信一的粥厂一开就是十几年,1936年的伪满“铁岭县粥厂调查表”上曾对“信一临时救济粥厂”有过记载。1940年末的《盛京时报》也提到:市内素以慈善著名之刘信一道士“日下亦在准备粥场之设立,历年均冬季开设粥场,为贫困者设法维持衣食,实不啻渡生船。”1944年的《盛京时报》还以“道士慈善可嘉 操办施粥义举”为题宣传刘信一。由于刘信一“在铁多年,素性俭朴,热心公益,近数年来修道修桥、施粥行善,种种公益之事不可枚举,”伪满民政部指令铁岭县公署“酌核情形题给匾额以示奖励而励善举”。
  1939年,刘信一又“因感起愿”,决定重建太阳、太阴庙。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自赶牛车从辽河西的王千一趟趟拉回来青石,在原来小岭上的太阳、太阴庙旧址上“改新以石建正殿三楹,祀老祖而配以太阳、太阴”。老祖观被铁岭的百姓称之为太阳宫(庙),整个庙宇没用砖、木,全部由石头建造,“凡梁栋榱桷,堂壁龛像仍莫不以石”,成为不可多见的石建筑。《盛京时报》以“在龙首山修筑石庙 道士只身独建大功”为题报道说:“铁岭本市有道士刘信一者,全发不冠,头包蓝布,终岁四出,修桥补路不取分文,倚已之力,措车运石,久之远近知名,市署因其热心公益,特许凿山卖石之钱以供生活(注:刘道士的收入来源)。该道士以卖石之钱设立粥锅及诸慈善事业,近年来牺牲若干金钱在龙首山右小岭子处筑石庙一处,长约两丈余,宽七八尺,中供老祖,东配太阳,西配太阴,约经二年之久刻已大致告成。”庙建成了,刘信一又在热河订购了数尊石像,不久后运到铁岭,安放庙内。图
  “庙虽不大工程不小,亦龙首山之点缀也,探胜者盍往一观,若刘道士者如斯热心,可谓功德无量”。以后,刘道士又在太阳宫老祖观前建前殿一楹,称为真武殿,也是全石结构,从此太阳宫面貌一新。可以说,有了刘信一道士,才有了神奇的全石太阳宫。之前的资料中只是称刘信一为道士,并没有具体说出刘信一是在哪个道观出家的道士,最多是说:“龙首山下道士刘信一”,自从建成太阳宫后,刘信一入主了太阳宫,后来的资料中就把他称为“市内太阳庙住持道士刘信一”了。图
  刘信一是铁岭近代史中的一位奇人,一生慈悲为怀、舍己为人,即使在今天也应受到赞扬。。图
  最后修改于 2023-07-26 17:36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