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古城消防队简介 铁岭的消防队诞生于清光绪年间,当时马蓬沟的河运兴盛,铁岭成为了全省粮食进出的集散地,由于“每当春初风高物燥则火警时闻囤粮者每自备水枪水具以防意外然各自为政不相系也”,“清光绪十五年县城内楼东大街大火巨商二十户同罹浩劫”让商家们有了设立消防队的念头。顺源庆商号的老板杨绍禹“由天津采购来水枪水箱四具”作为灭火用具,商务公议会还为此雇了专门使用人员,建起了“天一水会”,实际上就是把商户们组织起来,一方着火,各方支援,主要靠的还是大家联手合作。一旦“遇有火警钟楼鸣钟四街则鸣锣传报商户各持牌担水前往救护按担收牌毫无造漏其牌大书各商字号凡漏担水之商号必无其牌则罚之行之数年后因水枪锈涩水箱重笨不甚适用置为废器”(民国《铁岭县志》)。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铁岭商会成立后又重新组织了“水会”,“由东洋购水龙二具雇夫三十人烦日人教练”,此时的“天一水会”正式名为商务消防队(有人对“消防队”称谓不习惯,很长时间依旧称它为水会),队内设队长1名、什长2名、水夫(消防员)28名。 消防队除了救火,日常还有监视、预报火警的重要任务。1908年,因原来挂在钟鼓楼上的报警钟不知所踪了,县巡警总局又在日本国定购了一口60斤重的铜铸警钟。第二年钟到,悬挂在古城中心的钟鼓楼上。消防队有专门的报警员在鼓楼上四外环视,发现哪里浓烟起,烈火燃就会立刻敲钟报警,钟声响起来 10里之外都能听到,不仅“城内水会闻警即驾水龙前往施救”,而且“邑内各商家均在水会范围以内遇有火警全赖各商家人夫担水始能以水龙灭火”。由于消防队再加上各商铺的一致救火行动,使得古城的火警几年间均未酿成大祸。正如当时的《盛京时报》报道说:“月之十九日晚三点钟北关广生贞失火燃豆囤一座该执事便鸣锣告警凡在水会之铺商闻警即按章派水夫一名执白旗一面纷纷前往担水救火登时扑灭可见公益之事最有益于社会也”。图 1909年下半年,商会的消防队几经周折后归并巡警总局管辖,救火员由巡警负责训练,但薪饷“仍由商家抽拨”。1914年濒危鼓楼被拆除,商会消防队在原鼓楼西侧的关帝庙内又建了望警楼。 报警楼的警钟一旦遇有情况报警,要按预先设定的信号敲钟,例如:1,发现浓烟,确认火警时,如火警距望警楼半里以内,就连续敲击警钟;2,如火着在望警楼东面,敲警钟3下,在西边敲4下,在南边敲5下,火着在北边,敲警钟6下;火扑灭后,敲警钟2下,让民众听见钟声就知道火起至何方,何时熄灭,这个简单明了的方法一直延续用到伪满时期,对一般火警的扑灭很有效。 1936年,消防队在望警楼上撤下了手动敲击的警钟,安置了电汽笛,除了着火时报火警,还在每天的早上6点、中午的12点报时两次,每次鸣笛1分钟(如果发生突然事变时会连续鸣放三次,每次1分钟)。 当时的铁岭还有一支日本人消防队。 1905年日俄战争后,铁岭成为开放商埠,来古城的日本人日益增多,为了保护日本侨民的安全,1907年日本人在西关日本居留民地成立了一个消防组,消防组下设组头一人,小头二人,消防手二十一人,共计二十四人,并和中国方面的消防队“在西门外共立一警钟以为报警之中心点”,双方商定,一旦有火警发生时共同协作灭火。因附属地内“每逢火警闻讯延缓、救济实感困难,殆无完善警钟与暸望”,日本人又特地于西关的日本公会堂前偏东侧建了一座高约五六丈的塔状高台,挂铜制警钟作为报警中心。1926年6月5日消防组更名为日本义勇消防团。图 日本铁道附属地内的日本人也在1916年夏自建了消防组,购置消防器具和消防衣,10月5日举行“满铁”消防组创立式,消防组设监督1人,副监督2人,组头1人,小头2人,消防手60人,共计66人。消防组占地41坪,规模完备,队员技能相当,有水管车两台,器具车1台。 1937年12月1日伪铁岭市成立,古城内的消防事宜完全由市公署接管。1938年市消防队成立,原来的中日消防队统统撤销。图 1941年9月1日,消防队由市行政科向市警务科移交,置于警防股指挥下。市消防队花费工程款4万元在宫岛町满洲电电东邻之空地上,由中村事务所负责建造了新队舍。 因感到消防队力量不足,为了协助市消防队灭火,1939年5月15日市协和会组建了义勇奉公队消防队,队员41人(日人19人,朝鲜人3人,“满”人19人),队长为原日本义勇消防团长岩本,副队长为樽谷喜,5月25日上午10时在银州大戏院举行成立式。 从清末民初始,几十年来,古城消防队救火的形式从最初的人力担水、水箱运水,吸筒、水龙灭火发展到水井抽水输水,并且添置了救火车运水灭火,逐渐完善。
最后修改于 2022-12-19 11:41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铁岭拾遗(44)古城名医
下一篇:该日志被锁定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