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拾遗(3)百年前“迎春”高台庙

分类:铁岭记忆
2022-03-14 11:37 阅读(?)评论(0)
            百年前“迎春”高台庙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下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立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一年之计在于春”,古代民间非常重视“立春”,它预示着万物的更新,农业生产也将要有新的开始。而为“立春”节气的到来举行纪念活动,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封建社会的历代帝王都会在“立春”时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和祭祀典礼。
    典礼活动祭祀的是“鸟身人面”的芒神。即司春之神,亦叫春神、草木神和生命神。传说中的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象征着农历一年的三百六十五日。手上执的鞭长二尺四寸,代表一年有二十四节气。芒神既掌管万物萌生,又掌管一年的吉凶,所以耕种的农民都要在“立春”时祭祀它,希望它保佑一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民众百姓祭拜它,也希望一年万事顺利。
    祭祀活动中重要的一项是“鞭打春牛”,鞭打春牛表示农事的开始。据说立春有时也被叫做“打春”,就是由“打春牛”得来的。春牛一般用泥塑造,内充五谷杂粮,身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长八尺,象征农耕八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立春、立夏、立秋以及立冬)。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有十二个月。
    旧时铁岭的“立春”祭祀活动,一般都是在古城东门外的高台庙前举行。据民国《铁岭县志》记:“高台庙在东关为昔日迎春之地”。高台庙坐落于古城东门外(大致位置在今天的龙翔小区内,现已不存),小庙不大,坐东朝西,有一个青砖围成的小院,庙前竖有一高高的旗杆。“高台庙不知创自何年父老传闻由来以久矣庙貌虽非钜观亦东关之古刹也内奉七圣神牌皆乡社宜敬之正神”。高台庙里并不供奉芒神,而是七位神仙的神主牌位。因为各地供奉的“七圣”各不相同,有的是:观音、关公、文昌、赵公明、药王爷、马王爷、二郎神,也有供奉火神、龙王、苗王、虫王、五道、山神、土地爷的,所以在高台庙栖身的究竟是那几位神仙不得而知。一座庙里供奉多位大仙在民间是常有的事,而且十分实用,老百姓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儿,需要拜求哪位神仙保佑,在高台庙里都能找到。
    1907年县里在高台庙举行“迎春盛典”,《盛京时报》曾作过报道,让我们有幸了解了百年前的盛况:“二十二日(注:农历十二月,“立春”前一天)午刻县尊廖(廖彭)朝衣朝冠偕同儒学捕厅乘马车出东门迎春于东关高台庙前站捕盗营马队巡警局步队齐奏军乐嗣随细吹细打之鼓乐有负圣旨者负印者并扮戏园马童二名与其牵马”。因是“迎春”,当然少不了“芒神、春牛”,“遵历书颜色纸糊芒神春牛各一分一路行人蜂拥街市为之梗塞及至高台庙县尊率儒学捕厅左芒神棚前行礼毕至官棚中稍坐又有梨园子弟唱戏一出始行起节由南门进城一时盛典甚是热闹颇有太平景象”。
    1909年铁岭举行迎春祭祀,“县尊徐大令于月之十三日早十钟会同训导谢典史陈着朝衣朝冠乘车奉芒神带春牛及耕犁耕牛出东门外高台庙履行迎春大典县尊率训导典史行礼毕至茶棚略坐片刻即行回署一时街市围观之人甚形拥挤祗因国服期(注:光绪皇帝国丧期)内故并无音乐秧歌龙灯狮子等热闹”。(《盛京时报》1909。2)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立春祭祀活动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它和农业生产及广大百姓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代表了人们希望国泰民安的心愿,代表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生活美满的渴望。虽然不如祭孔,祭关老爷隆重,但也是一个盛大的祭祀活动。“按华历一年三百六十余日每逢立春日各府州厅县必有演迎春之举此系阴历之大典也”。
    传说中的芒神位居东方,所以祭祀活动要在城东郊举办。铁岭东关的高台庙面山临水,“地属四达之衢近龙山而锺瑞接麟水以凝庥”,每年在高台庙举办迎春典礼也就不奇怪了。高台庙虽为民间小庙,“既非敕修又未列祀典而功程如此之易是殆合会诸人公心经理”。  
    公元1728年(清雍正六年)高台庙曾经进行了维修,1869年,高台庙再一次维修,“神牌绘像焕然一新复添设卷棚钟楼围垣栅栏务求坚固完好从兹神灵昭格永护此方”。(清同治八年《重修高台庙碑记》)维修后还选择吉日良辰举办了开光仪式,“酬神演剧”热闹了一回。上世纪初的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高台庙又一次重修,并且在“庙东添盖瓦房三间又有郑姓施舍平房三间每年租价作零修碎补香资之用兼之所有花项无烦募化……较之从前更为起色夫高台庙一七圣祠也”。(光绪二十八年《重修高台庙碑记》)高台庙保存年代悠久,与庙公会的精心维护是分不开的。
    昔日铁岭大小庙宇众多,只有高台庙作为一个地区标志延续到今天,如今庙已不在,“高台庙”的称谓离消失或许不会远了。
  最后修改于 2022-03-14 11:39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