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拾遗(2)帽峰山下朝阳寺

分类:铁岭记忆
2022-03-07 14:09 阅读(?)评论(0)
               帽峰山下朝阳寺
    在铁岭市的城南有一座帽峰山,也有人叫它帽山,据说是多少年前人们因山顶的模样如草帽而这样称呼至今。它的海拔高度263.8米,比龙首山要高百米。因它的秀美山色而冠名的“帽峰云树”是铁岭八景之一,有诗曾赞曰:“帽峰多白云,云杂帽峰树。云深山更深,谁识仙源路。”
    退休前,透过工作间的窗户,能眺望到远处帽山顶峰的小亭,总想有时间去登山看看它。帽山山中曾经有过一座古庙,也是我从民国《铁岭县志》里知道的:“帽峰山 在城南十二里为邑中八景之一昔年云树参天山顶西侧有石棚今已毁山中有朝阳寺风景幽邃但局势较小现已为人所报领。”
   清代铁岭著名田园诗人魏燮均(1812~1889)晚年寄情山水,考察古迹,在他的《九梅村诗集》中写过游帽山朝阳寺的三首诗,其中一首《初夏游帽峰山题朝阳寺壁》中写道:“落帽奇峰露顶真,岚光洗出两余新。山坡乍转疑无路,树影初分忽见人。佛殿梵钟将过知午,禅房花木尚留春。老僧最喜看题句,不惜袈裟拂壁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山中寺庙里那悠扬的钟声,闻到禅房旁那花木的清香,诗人在照壁上题了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诗人对朝阳寺的喜欢之情跃然纸上。魏燮均出生于铁岭城南的后八里庄,此地距离帽峰山不远,想必帽峰山也是他常去游览的地方吧。
    朝阳寺始建于明代,藏在帽峰山中,看来似乎很偏僻,为什么要在这儿修一座寺呢?这里有一个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帽峰山下有一泉眼,泉水终年流淌,饮用清凉甘甜,说是治病(注:不知是治什么病)有神奇疗效,因此大家称它为神泉,说是上天的赐予。于是善男信女们就借题发挥集资在泉眼北侧建造了一座朝阳寺,供奉起圣水娘娘来。朝阳寺坐北朝南,山门面对泉眼,当时的寺庙经年香火不断,讨水人常来敬拜。据说,后来传言平息了,人们也就再不来了,冷冷清清的朝阳寺荒废了,最后沦为了民居。当年庙里的主持死后埋在对面的山坡上,今天也已无从查找了。
    故事归故事,在1925年日本人出版的《满洲旧迹志》(下篇)中又是另外一种说法:朝阳寺是座佛寺,寺内供奉着木雕的释迦牟尼像,佛前摆放着刻有“光绪六年”的铁磬钵,两侧是十八罗汉像,佛像头顶上的匾额写着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真大自在”,佛殿前两侧还有钟、鼓楼。
    时过境迁,朝阳寺已成昨日黄花,但还是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想看看它今天的模样。2012年4月,我去了一趟帽峰山,沿着山道步行,路过刻着“帽峰云树”的石碑,在一座废弃的空荡荡的鹿舍前,经人指点,才知朝阳的半山坡上就是昔日的朝阳寺所在,但眼前丝毫不见寺庙模样,只有已成民居的青砖瓦舍的正房和东耳房住着人家(这里原是市种畜场的鹿队,现在已属经济开发区了)。说来真不巧,前几天这里刚刚着了一场大火,把原寺东耳房给烧坍塌了架,烧焦的房梁如今还横躺在地上。只有里生外熟的青砖墙,半圆拱形的窗户还能感受到古寺庙曾经的存在。据这里的住户、55岁的老石说,起火的原因是老鼠钻烟囱带了火,把纸棚给引着了。和他唠起这里的泉水,老石说能不能治病不知道,但确实好喝,用它煮出来的大米粒据说都是立着的。
   前些年这里归铁岭种畜场管辖,风景优美的帽山当时成了生产用山,为了防疫、防火等原因,还禁止游人上山。人们只能对那山顶的小亭,郁郁葱葱的山林远观而已。现在帽峰山已经成为铁岭的旅游景点。一年四季,游人络绎不绝,登临峰顶远眺,清风徐来,心旷神怡,银州古城尽收眼底,但可惜的是,山中再无朝阳寺了。
  最后修改于 2022-03-07 14:17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