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铁岭(37)柴河淘金

分类:铁岭记忆
2020-02-28 10:44 阅读(?)评论(0)

                   柴河淘金
    柴河--铁岭的母亲河,清波碧水,绕城而过,古往今来给当地的人们以生活和生产的便利,不仅如此,清朝时期在柴河流域还曾发现有砂金矿存在。“相传昔时此河,泛滥无定。水退后,河底时现黄金,民多以此致富,故有谓柴河为财河之误者”
    位于铁岭以东约30公里的柴河上游有一个屯子,明朝修筑辽东边墙时,此处是边堡之一,清为东南镇守之边关,因有柴河流经,故名柴河堡,这里就是柴河有名的产金地,金矿脉主要分布在柴河堡西2。5公里的平石门及西南方3公里的牧养正(日伪时期均隶属铁岭县,今属开原)一片区域。                             (柴河边柴河堡)
    据传说,在1855年(清咸丰五年)夏,有一位乡民许某在平石门附近的柴河流域发现有砂金,当地人闻讯后开始进行土法采掘。1887年(光绪十三年)牧养正也发现有金,采金者又蜂拥而至。由于清朝迁都北京后,就把东北当作“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重地”严加保护,为了防止其"龙脉"受损,因此上许多地方都加以管控封禁,而平石门、牧养正都属于清朝的禁地,所以,采金事一经发现都被官府禁止了。
    1901年(光绪二十五年)8月,盛京将军增祺批商董奚国安、吴绍清呈请开矿文时还提到:“铁岭之平石门等处卷查平石门牧养正白旗寨均系封禁之地应毋庸议”,此后虽然再没有人敢在柴河公开采金,但“一采千金”的发财梦还是让一些农民趁农闲无事的时候,偷偷去挖取。
    由于历年战乱,清政府财政困乏,不久,原来的政策有所放松,将采金业作为税收的支持逐渐放开。来柴河流域的采金人也迅速增加到了7、8百人,当时开采区域在平石门南沟附近地区,渐达于北村之北方一带,每天的出金量约有15两左右。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秋俄国人来此地的大盘岭试采,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春美国人也雇佣了约200名采金工人来此采金。日俄战争爆发,柴河采金也因此中断。到了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1月,中国商人王仁堂(有记为:王宗棠)伙同日本人吉井清成共同获得了平石门、牧羊正区域480万坪(日本面积单位,一坪为3。3平方米)的采金许可权,吉井清成任经理,于当年5月着手开采。虽然摊子铺得很大,设备也不少,但收获不多,结果赔了2万8千元,当年就休业了,采金权被官府收回。
    1914年(民国三年)2月,把头金某购入汽油电动机在牧养正村900米处的柴河上游东沟沟口试掘,采金很多,并逐渐向柴河河床掘进,因河床需排水,又去奉天向日本人借来唧筒(水泵),“以农场灌溉用之石油发动机为原动力”,方便了在水位之下的作业,又正好碰到富金矿脉,每日采金量增加到20两左右,到了4、5月份,来这里采金的达到4000人,大伙儿知道柴河的河床上有砂金和唧筒的重要性,纷纷购借唧筒到河床上采金,每日产金量30两以上。
    1914年7月日本满铁地质调查所的调查员木户忠太郎对柴河堡产金地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后写出了调查报告:“……砂金之产地大概可分为二区,夹柴河而位于北者为平石门,位于南者为牧养正,而牧养正又可分为东沟、西沟及柴河本流之三区,其平石门及牧养正之东西两沟皆经往昔土人乱掘,现在开采者不过收废弃之遗利,金量极微,故仅适于以农事余暇而采金者,无大希望也,唯柴河本流则大有注目之价值。按柴河本流虽系最近所发见,然为本产金地之中坚。”“在柴河本流采金者规模稍大,采金夫大概五十人乃至百五六十人,在平石门及牧养正东西两沟则率以三四人乃至十人为一组,规模甚小。本地称前者为大班儿,后者为小班儿。”,雇来干活的多系闯关东的山东人,而在平石门区域则以当地人为多。                         (当年铁岭至平石门牧养正路线图)
    调查报告中记载在柴河河床作业的大班儿有:宝昌公司、杨把头区域、双兴公司、宝兴公司等,而在各大班中产金最多,占当地产金总量之过半的是水利公司,曾经采掘出重一斤的金块。
    在柴河河床上采金,因砂金层距地表较浅,故全用露天掘法,向下掘十尺或二十尺,剥去砂砾以达板岩基盘,然后采取该板岩之裂罅部分装入麻袋,以麻袋运于坑外,用淘汰法筛选出砂金。
    在采金极盛时期,柴河堡及铁岭均有数家首饰店(金店)专门收买砂金,其中以铁岭城里东大街的万盛公及东关北街泰山春(峻)(奉天老板)首饰店最为知名。“迨产金衰微,俱已次第休业,近来把头或财东均系送至奉天之金店贩卖,月不过二三回。金店买得后则熔融之使成金块,一部分供附近之需要其大部分则转送于上海。市价不一,在奉天金店每牧养正一两可值洋银六十元,平石门产值五十七元,至在矿地交易者则甚少。”
    不久,柴河金矿被命令停办,闲置几年后,1925年2月《农商公报》又刊出“奉天王省长计划重开铁岭金矿 铁岭东柴河堡之金矿前清时代曾经绅商合股开采一次旋因迷信风水恐于清朝发祥之龙脉有碍奉命停办兹者王省长查该矿矿苗甚旺为辟利源计拟由公家出资重行开采刻正计划中云”的消息。不知官办柴河金矿消息真假,究竟办的如何,无资料可寻。
    民国二十年《东北年鉴》关于“金矿”一项的记载,开头就是:“东北金矿富甲全国,即在东亚,除俄属远东外,亦鲜出其右者,而尤以黑龙江之砂金开采最盛,吉林次之,辽宁又次之……”,辽宁的52处金矿中,铁岭的柴河牧羊正也列入其中。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金矿垂涎欲滴,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1932年3月,受其扶植的傀儡政权“满洲国”成立,东北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人开始了对东北金矿的掠夺。为了调查东北地区砂金蕴藏量和地点,“满铁”拿出了60万日元的调查经费,资助日本关东军成立了“满洲采金事业调查部”,并且在铁岭建立了训练所,在柴河边的“柴河堡柏家沟”沙金地进行土法开采的实习,在训练所学习调查所需知识的同时还学习中国话。同年5月,砂金矿调查队组成,将大约200名日本队员分成调查和普查各三个班,每班包括中国人在内约百人左右,各班配备了钻机、电台和警卫、卫生人员,最初去调查的地方为松花江东部地区和黑河中部地区。
    1933年1月27日,新京采金事业调查部的井上少佐,松富委员还和七里工学士等一行来铁岭,在铁岭日本警察署长长山、宪兵队饭冢队长、满铁铁岭地方事务所所长前田等陪同下,乘车去熊官屯东柴河支流柏家沟采金现场实地考查。七里学工学士的采金培训基地就设在这里。四十多名日本人在此学习矿物学、中国话等知识,并进行采金操作,个人一天采金也能挣个4、5元。
    1932年5月《矿业周报》报道:“日本估计东北产金额为45亿万元,现日鲜每年产金额共计不过3千万,已迫伪国公布金矿国有,限制私人及他国开采。”。1934年5月,以开采“满洲国”国有金矿为目的的日满合办“满洲采金株式会社”设立,并定为“满洲国”法人之特殊会社,规定今后东北大部分地区的采矿权全部归属会社。当时出版的《蒙藏半月刊》杂志说“日计划掘尽东北金矿”,一语道破他们的狼子野心。至此后,在铁岭的大盘岭、柏家沟、文家沟、土台子、黄金沟、申家沟等地的柴河产金区不是采矿权被撤销就是待定,牧养正金矿被伪满实业部接管。
    1943年,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受到中国抗日军民的沉重打击,疲于奔命,伪满洲国采金的事儿也顾不上了,年底,经营了十年的满洲采金株式会社宣布解散,窃夺东北金矿的美梦就此破灭。
  最后修改于 2020-02-28 11:52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