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铁岭满洲制粉株式会社 过去的东北,民族工业主要是粮食加工业,这与东北农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除了榨油、酿酒、制粉外,磨米成了与东北特产有关的重要家庭手工业。以后虽然有了机械面粉加工业,俗称的“火磨”,但是主要集中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东北北部地区,南部并不多见。因此,日本人进来后盯上了面粉加工业,认为其有利可图,乘虚而入投资办厂。 1906年12月20日,在铁岭的日本商人滨本义显、中井国太郎、佐久间福太郎勾结中国人吴锦堂等人在“满铁”的扶持下共同集资日币100万元创立了制粉工厂—— “满洲制粉株式会社”,地址在“铁岭驿”(老火车站)铁道西的铁路附属地内。 1907年6月3日制粉厂建成投产。整个厂区占地5000坪,盖有厂房、仓库、事务所及宿舍共计7栋,建筑面积830坪。生产车间是4层的楼房,有铁路专用线从火车站通到厂里。刚建成时,工厂有日本职员6人,中国工人31人(中国工人最多时有46人)。社长为滨本义显,技术人员都是由日本人担任,有技师石户文吉,技手田中弥七等人,中国工人都是卖苦力的。制粉厂有12台磨粉机和原料精选机、英国制造的225马力的电动机等设备。设计生产能力一昼夜可磨每袋重21公斤的面粉1296袋 ,最高可磨1600袋,年产面粉40万袋左右,约1600万斤。小麦作为生产原料,三分之二来自吉林的长春和双城堡,其余的由铁岭附近及山城子地方收购。最初生产的面粉分四个等级:特等粉,起名福船牌,一袋价格洋钱2.90元;次等粉,红龙牌,2.80元一袋;三等粉是黑龙牌,2.70元一袋;四等粉是黄龙牌,2.65元一袋(面粉的价格时有变化)。生产出来的面粉由铁岭的三井物产株式会社满洲各支店、出张所包销。主要销往奉天、铁岭、长春、昌图、开原、大连及营口等地。制粉株式会社以后又在东京、哈尔滨、长春设立了出张所(办事处),还在长春和济南等地建了分工厂。制粉厂每年可获利润二十一万四千余元。 1915年,制粉厂有职工人数38人,日本人9人,中国人29人。1917年8月24日夜间的一场大火差点儿断送了面粉厂,经过维修,休业数月后才又投产。那时候生产的面粉只有红龙、黄龙两种规格了。 1925年,厂里有日本职员11名,中国职员2名,工人38名,全部为男工。其中山东人21名,河北人7名,铁岭当地人10名,平均年龄30岁。工人的劳动时间很长,分两班倒。一班是早上6时到晚上6时,另一班晚上6时到早上6时。除了吃饭休息时间,每班工人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而每月却只有两天休息日(每月的第一、第三个星期天)。工人辛苦一个月,到了月末才能领工钱,工钱最高的每天挣奉天票小洋1元2角,最低的小洋4角,平均小洋7角,中国工人受到了残酷的剥削。 1926年后,制粉厂处于衰退状态。究其原因,一是东北各地的面粉工厂数量激增,生产过剩;二是原料小麦减产,供应不足引发涨价;三是外国、外省面粉的冲击,因此,工厂只能断断续续地开工生产。 伪满洲国公布的《米谷管理法》把大米、白面、大豆定为了“甲种粮”,制粉厂生产的面粉只供给日本人享用,如果发现中国的老百姓吃大米、白面,那就是“经济犯”,立刻抓起来。中国人只能吃高粱米、玉米等“乙种粮”。即使这样,吃粮还要配售,城里每人每月定量才18斤,根本就吃不饱。 制粉厂成立后,因为压迫剥削工人,工人几度罢工。另外由于市场上俄国面粉、英国面粉、上海面粉对当地面粉的冲击,营业始终没有大的起色,逐渐陷入困境,最后实在是办不下去了。1940年,只得把厂房卖给了康法制粉厂,用来加工高梁米。 解放后,制粉厂车间大楼曾经是铁岭市橡胶厂的生产车间。今天空置在那里,尚没有拆除。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