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龙山弃婴 百年前,铁岭古城流行着一个不知从什么朝代传下来的迷信习俗,无论谁家的婴儿死了,都不能掩埋,而是将其弃之荒郊野外或无人之处,任由野狗撕咬、慢慢腐烂。据说若不如此,以后再生养的孩子仍会短命活不长。由于龙首山距城很近又少有人烟,因此,龙首山的山坡上,沟壑里时常会碰到被抛弃的一丝不挂的死婴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1910年的《盛京时报》曾有过记载:“日昨登邑龙山见有儿尸一具群犬相嚼惨不忍睹儿生时移湿就燥保抱不离一旦身尸委而弃之于人情亦属不忍且遗尸道路秽气薰蒸于公德亦多缺点”。1924年的《泰东日报》也曾报道说:“吾邑一般人民束缚于旧习坚不可破遇有迷信之事尤为难言也……如抛弃孩尸一项仍从积俗记者往西关散步行至缉私分局墙外即西城墙根处有数人围观一草捆内裹孩尸一具并未拆开不辩男女移时腐乱之味冲出刺人鼻孔众遂散去望有管理者从速禁诸”。虽然那些年铁岭就有人上书县里,“提议婴儿病死不埋弃于荒地一任畜类咬食殊属野蛮且有碍卫生请作为议案改良风俗当众表决禀请监督出示禁止”。报也登了,建议也提了,但旧中国的铁岭这一恶习仍然难改,迷信依旧。 1932年春节刚过,辽北又爆发了一场由婴幼儿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俗称“出疹子”(注:出疹子是指婴幼儿时期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也叫幼儿或婴儿急疹,大部分发生于六个月到两岁的婴幼儿)。在开原,“因疹瘟流行甚速故小孩死亡者颇多事关重要颇堪注目”。在铁岭,城内有小孩儿的人家“小孩出疹子者颇多”,由于当时的卫生防疫条件差,民众又不太懂得消毒、隔离,因此上染病婴儿的传染率、死亡率非常高,在铁岭的龙首山上被抛尸的婴儿随处可见。据1932年3月的《满洲报》记载:“近日以来天时不正时疫杂灾难免流行我邑入春以来婴儿多患出花以致死亡相继据日方调查在卫戍病院(原来353医院、今天东电一公司位置)附近抛弃婴儿尸体已达二百余具五岔沟(今天凤园上山路旁)左近亦发现四百余具均未掩埋并有十五六岁之男女尸体数具亦均暴露”。虽然报道的死婴人数可能有些夸大,但短期内就死亡如此之多婴幼儿还是令人震惊的。图 当时的铁岭县政府知道些事后特地发布通令宣布:“市民如有死去婴儿均得掩埋如敢仍前抛弃定即惩办以重公共卫生而维人道”。一纸通令于事无补,愚昧落后的旧风俗、旧习惯在新中国才得以彻底改变。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